散文|高原三章 ○谭小兵

新闻来源: 局企业文化部   发布日期:2016-08-12

■散文/○谭小兵

弹指间,离开青藏建设工地已经十年了,梦回高原,仿佛是昨日重临。

邂逅高原

大地一片沉寂,恍惚中睁开眼,隔着车窗玻璃望去,眼前黑黝黝的大地在静默中往后退去,仿佛黑白时光倒流,视野尽头,渐渐有了一丝亮色,朦胧中看到的远山轮廓,一片亘古的荒凉。这是2003年10月2日,我登上一趟西行列车,转道兰州,向心仪已久的高原靠近。其时青藏铁路建设如火如荼、站后施工方兴未艾,作为站后施工的建设者接到通知急匆匆地奔赴青藏工地。第二天清晨,趴在一趟开往格尔木的绿皮车厢的车桌上困一宿,迷迷糊糊地被冻醒。寒意中,我观赏到一次最动人心魄的西部黎明降临。

列车在西北大地上疾驰。天色渐亮,远处的天际从深黑转为暗紫,远方的光亮如波纹般荡漾开来。近处整块的浓黑和远处的暗紫交融再变幻为深蓝、浅蓝,曙光中仿佛有一双大手在地平线交汇处涂抹迷人的色彩。太阳也似乎在地下酝酿等待尽快登临,折射出天空玫瑰色的倒影,红日慢慢升上来,玫瑰色占满天宇、炫染霞光万道。太阳从展露头角到一步一步登临天宇、君临天下,仿佛一部时光的演奏在天地间交响,金色的光芒照耀广阔的大地。红日东升、大野苍茫、车轮疾驰,初见高原惊艳心灵。

感怀高原

在格尔木有一座特殊的烈士陵园。里面长眠着早期参加青藏建设的先烈。2004年清明节前夕,作为青藏铁路的建设人员,我们利用施工空隙,来到位于格尔木北郊的烈士陵园举行悼念活动。

这里长眠着从上世纪50年代修筑青藏公路到跨世纪修筑青藏铁路一期(西宁至格尔木)的700多位烈士。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有的战士牺牲时,连遗体也没有留下,所以,陵园里有香烟冢、衣冠冢等。陵园中有一个是130名官兵的合葬墓,显得特别肃穆。在陵园一侧我们看到补立的一块石碑,上面记着参加青藏线第一期工程的 64名烈士名字。“葬我于雪山之下,望我第二故乡”,望着上面的墓志铭,让人心潮澎湃。

高原风沙,戈壁烈日,使这座格尔木陵园显得辽远空旷。即使是烈士的亲人,也难得千里迢迢上高原来。那些烈士,生时与自然搏斗,死后英魂长驻高原。矗立的石碑像是哨兵在那里守望!苍天之下,骆驼草枯了又绿,绿了又黄,他们在企盼什么?进入21世纪,青藏线二期的施工建设开始。新一代的建设者踏着先辈的足迹来到高原,投身青藏铁路建设,随着隆隆的机械声向荒原腹地挺进,亘古的高原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作为一名建设者,深感时代的变化,大量的施工机械设备替代过去的人拉肩扛的人海战术,体现了对建设者的人文关怀。后勤保障上,从医疗、劳保防护到饮食营养都作了科学的布置,虽然施工紧张,但我们的施工队伍没有一个因高原病倒下的。特别让我们自豪的是我们所施工的GSM-R通信试验段,是亚洲第一条运用GSM-R通信技术的数字化试验铁路,所在工地从格尔木一直到纳赤台90公里的管段,也是青藏铁路通信、信号一体化系统施工的试验段。

高原年年升日月,日月也曾照先贤。一代一代人踏上这片土地,参与建设,改变和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而我们的团队以技术攻坚践行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精神。不但完成了施工任务,开展的QC课题《高原GSM-R施工技术研究》科研项目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原光缆接续质量控制》荣获省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等荣誉。在高原工地交出了一份向科技挑战的圆满答卷。

辉煌高原

经过参建将士的顽强拼搏,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迎来首趟列车开通。

当天,在青藏铁路的新起点,格尔木车站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庆仪式,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仪式上作了讲话。而这天早晨7点,担任青藏铁路格尔木车站、南山口车站、甘隆车站至纳赤台沿线15个GSM-R无线基站(车站)90公里通信保障任务的中铁四局电气化公司通信人员进行开通值班。在这之前的6月26日,作为青藏铁路“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核心部分——青藏铁路西宁GSM-R交换中心,项目部的工程技术人员就进入了24小时值班状态,对青藏铁路1142公里沿线的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GSM-R平台远在北京的铁道部相关部门不但可以了解青藏铁路沿线车站、设备的情况,还能通过监控镜头看到可可西里地区的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动物通道的实时情况。

当天,11点10分 “青1”次客车从格尔木车站出发。经过沿线值班基站,顺利经过甘隆、纳赤台车站,“青1”次客车一声长鸣,风驰电掣地驰向昆仑玉珠峰,向拉萨方向驰去。随着列车的运行,由GSM-R系统支持的CTC系统和ITCS系统共同构成的调度指挥系统对列车进行实时监控。当天中午,胡锦涛总书记一行的专列驰过沿线管段,驰在莽莽高原。7月的青藏高原艳阳高照,白雪皑皑的雪峰在阳光下分外迷人,铁龙呼啸跃上高原,定格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一页,而辉煌的背后是建设者们艰辛的劳动。

现在,坐高铁出行,看到高铁沿线熟悉的通信铁塔,我总会自豪地告诉同伴,这就是GSM-R系统的发射铁塔,当初是在我们青藏铁路工地首次试验成功并运用,现在已经成为国内高铁的“标配”。

岁月流逝,留在工地上的脚印早已湮没风尘,留下的只是酸甜苦辣的记忆。十年时光,随着国家高速铁路和基础建设的日新月异,企业、个人也跟随国家建设步伐,从高原到平野,从国内到海外,而建设者的青春定格成为工地的风景,跋涉者的脚步永不停息。

《铁道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