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青藏铁路 ○徐培武

新闻来源: 局企业文化部   发布日期:2016-03-29

○徐培武

这是一个发生在十年前的真实故事,是位合肥老人与青藏铁路之间割舍不下的一段情怀。

当时,我在局党委办公室担任秘书科长。2006年11月1日上午,我正在办公室内埋头公务,突然一位老者敲门而入。老人个子不高,神采奕奕,清瘦的脸上架着一副眼睛,一看就是一位老知识分子。“请问张河川书记在吗?”老者向我询问。凭直觉,我断定这是一位上访者,最近机关正在为离退休职工调房,来访来信较多。我稍带了些警觉。“张书记到北京出差去了,老人家有什么事吗?”我所言属实。“噢,是这样的。”老人从怀中掏出了一张皱皱巴巴的报纸。我一眼就看到报纸上张河川书记的照片,再仔细浏览,这是一份10月27日的《安徽商报》,在财经人物版面整版刊登了安徽电视台采访张河川关于青藏铁路建设的内容。看来,这不是一位上访者,那么老人的意图是什么呢?请老人落座,泡茶后,老人向我作了解释。

老人叫许勤国,是化三院(东华科技)的一名退休高工。2006年10月1日看了安徽电视台《前沿访谈》栏目采访张河川的节目后,老人非常激动,被中铁四局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随后,老人与老伴参加了一次青藏之旅,在感受美丽风光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了青藏铁路建设的不易。期间,他还学习了藏文字书写。回到合肥后,老人收藏了10月27日的《安徽商报》,并在上面用藏文圈圈点点。说完这些后,老人从口袋里拿出了几张青藏旅游的照片和旅游证,以证实他所言的真实性。他说,你们有位青藏工地医院护士长叫丁太环,事迹很感人。他又指着报纸说,你看,张河川书记说得这几句话多好:那里有最多的阳光,那里有最少的氧气,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雪峰,那里有比雪峰还高的筑路人的足迹,那里有最狂的暴风雪,那里有风雪中飘扬的旗帜。说到这里,老人有些激动。这就是你们的企业精神,这样的企业很有凝聚力。听了老人的述说,我也激动万分,给老人讲述了企业的概况和“青藏高原党旗红”活动的一些情况。随后,老人话锋一转,道明了来访的目的。他想要一本关于青藏铁路建设的画册留念,我当即表示非常愿意赠送。可惜,办公室已没有了留存的书籍,我当即电话拨到了党委宣传部,负责保管此书的牛晓筠老师暂时不在。我告诉老人,下午拿到书后给您送去。老人执意要自己来取,在留下电话号码后离去。临走时他问我,你们办公楼没有电梯?我说有啊。他说,嘿,光顾着想要书了,刚才是爬上九楼的,看来青藏之行值啊!我会心地笑了,多么可爱可敬的老人。

送走老人后,我来到时任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许国、郑贤田的办公室,向他们讲述了此情此景,正巧时任局团委书记晏荣龙也在,他们听了老人的故事也感慨万分。当天下午,老人如约来到局党委办公室,我将青藏铁路画册和企业宣传画册送给了他,并骑缝加盖了党委办公室公章。老人高兴地连说谢谢,欣然而去。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们办公室的几位同事也感慨不已,后来我将这段故事编写了博客文章,留存在了自己的记忆长河之中。再后来,许勤国老人还与我通过几次电话,他依然神采矍铄,在安徽某公益组织中担任藏族儿童的辅导老师,并且几次前往西藏各地从事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如今,青藏铁路开通已经十年了,再次想起这段往事,依旧感慨不已。青藏铁路建设的如火如荼,仿佛就在昨天。青藏铁路建设留下的精神内涵,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宝贵财富。“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雪峰,那里有比雪峰还高的筑路人的足迹”,如今,中铁四局已经站在了企业发展更高的巅峰之上,身为四局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并将继续砥砺前行。

\

▲笔者(左)与许勤国(右)观看企业宣传画册,并向他介绍局党委开展的“青藏高原党旗红”活动情况。

《铁道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