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宁建青藏通信试验段 ○崔百玲

新闻来源: 局企业文化部   发布日期:2016-06-12

2003年,电气化公司中标青藏铁路格拉段通信T2标工程,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我有幸参加了青藏铁路建设。记得当时的心情是既担心又向往:担心的是工程地点位于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那里大气稀薄、空气干燥、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风沙肆虐、紫外线强,被称为人类生存极限的“禁区”;向往的是那里神奇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文化。

2004年4月,我和同事们踏上了奔赴青藏高原的行程,火车先抵达兰州,后转车到西宁,再转车到项目部驻地格尔木。当时我被安排在西宁,主要负责青藏铁路西宁GSM-R无线交换中心的建设。记得刚到青藏高原时,就感觉空气干燥、呼吸困难,特别是爬楼梯明显感觉没有力气。项目部为缓解大家的高原反应,迅速进入施工状态,特别购买了红景天和氧气袋,从那个时候开始我隐隐地感到即将面对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西宁GSM-R无线交换中心是整个青藏铁路试验段的核心,能否按时完成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关系到整个试验段的工程进度。2004年5月初,相关设计图纸才陆续到达,而上级要求我们在六月底前必须将GSM-R的平台搭建起来,以迎接铁道部的检查。由于当时GSM-R在我国还没有工程实例可以借鉴,而且我们试验段的施工还要作为整个青藏铁路通信工程的示范,所以工作压力非常之大。为了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按期保质地完成工作任务,我认真仔细地翻阅图纸、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各个设备的具体情况,整理出设备安装的要求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当时需要安装的设备不但数量多,而且重量大,很多设备都将近1吨重,机械派不上用场,同志们想法设法才把设备工工整整地装到机房里。设备之间的配线繁多,施工工艺要求标准高,工整有序地布好线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技术新,为了能按期保质地完成任务,大家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甚至自己的洗漱时间。我常常和其他同志加班到深夜,困了便躺在机房睡上几个小时,满身的酸臭味、还有长满胡渣的腮帮子,如今想起来却是最怀念的时光。终于,通过我们的艰苦努力,短短的一个半月就提前完成了西宁GSM-R无线交换中心的施工任务。2004年6月下旬,铁道部部长和青海省省长等领导来到西宁GSM-R无线交换中心检查指导工作,看了我们施工的无线交换机房后,称赞我们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精神。很多铁路局领导及施工单位都先后到西宁无线交换中心参观学习,过硬的施工质量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大地提高了中铁四局的知名度。各级领导的表扬和肯定,使我们干劲十足,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建造一流的高原铁路。

青藏线是举世瞩目的政治线、经济线、民族团结线, 2004年更是青藏线通信工程施工的攻坚年,任务异常繁重。2004年年底,大部分项目部人员都已回家进行冬休。而西宁早已下了好几场雪了,气温迅速降至零下20℃。为了保证2005年GPRS设备能够尽早进行调试,我冒着严寒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地进行GPRS设备的安装。GSM-R技术当时在我国是个新技术,而且该技术当时也即将在铁路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为了使自己尽快掌握该技术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我主动报名参加GSM-R系统的调试工作,积极向厂家和专家组学习,通过购买书籍、上网搜索等各种渠道获得学习资料,并翻阅了大量的英文资料,经常和项目部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通过努力,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技术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第一手的GSM-R交换中心设备的安装调试资料。在局和公司指导下,我和其他技术人员针对高原GSM-R系统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总结出《高原GSM-R无线综合移动通信系统施工技术研究》。经过青海省科技厅进行科技成果鉴定,该项施工技术在路内外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具备国际先进水平,荣获了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优秀成绩的取得,也一直激励着我以饱满的热情更好地投身到繁忙的工作中去。

今年是青藏铁路通车10周年。作为一个筑路人,有一抹青春奉献在建设青藏铁路的岁月里,无论是自然环境、思想文化还是科学技术,对我来说积累的都是宝贵的财富。我,为自己骄傲自豪!  (崔百玲口述 吕盼整理)

\

▲图为崔百玲正在进行GSM-R交换中心设备维护。

《铁道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