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青藏情节 ○胡文好

新闻来源: 测试来源   发布日期:2016-06-21

还是在读中学的时候,每每上地理课和历史课,祖国西部高原那片神秘的土地就深深地吸引着我,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都在不断地撩动着我的心弦。在报考中专志愿时,听说在铁路上工作坐火车不要钱,还可以全国各地到处跑,我就一口气填报了五个铁路院校。最终如愿以偿考上武汉铁路运输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铁四局电化处工作。

2003年9月,我和同事们一起有幸参加青藏铁路的建设。大多数人对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人烟稀少有恐惧心理,对我来说却是圆了多年来的梦想,终于有机会去魂牵梦绕的地方看一看了。

不到青藏高原不知道那里的动植物资源有多丰富,我亲眼目睹了藏羚羊、藏野驴、岩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风采。特别是在不冻泉附近偶遇藏野驴的那次经历,让我至今回味起来还心潮澎湃。那次我们乘坐的轨道车拐过一处弯道,在前面不远的路基背风处,有3只藏野驴在躲避高原的严寒,轨道车行驶到它们跟前,它们居然还站在原地不动,没有要走的意思,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一睹它们的“芳容”。这些藏野驴虽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荒野里,但是身上的毛依然油光水亮,颈部灰白相间的花纹清晰可见,可惜的是我当时手上没有带相机,那时候的手机还很少有拍照功能,让我遗憾至今。修建青藏铁路时,经理部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制定了最严格的措施,为了给动物留足迁徙的通道,青藏铁路在很多地方都修建了连续的桥梁,让动物在桥下能够自由通行,甚至在动物迁徙的主要通道还安装了摄像头,监控观察动物的迁徙情况,这些都充分证明修建青藏铁路对高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没在青藏高原生活过,不知道高原生活环境有多恶劣;没在高原工作过,体会不到高原的施工难度有多大。我在来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之前,了解了一些高原生活知识,如空气干燥、缺氧、走路不能太快等,真正到了高原上才切身体会到了缺氧的滋味。我们负责施工的通信工程是GSM-R无线综合移动通信系统在亚洲首次应用,科技含量非常高,试验任务也非常繁重。有一个GSM-R基站需要建在一处小山包上,小山包大概只有十几米高,从下面走到上面的距离不超过100米,海拔大概是3700米左右。如果要是在内地海拔低的地方,这点距离我们肯定不费力气就走上去了,但是在青藏高原,这个小山包我们好多同志空手走到半途要停下来休息一下才能走上去,就这样走到上面都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脸色发白了,这就是高原缺氧消耗人的体力的结果。这还仅仅只是青藏铁路所经过的低海拔地区,青藏铁路有550公里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常年冻土区段,那里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无常,“一天有四季,四季都冬天”的地方比比皆是。由此可见修建青藏铁路如此浩大的工程,参战的建设者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忍受了多少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记得那是2004年7月,我随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同志一起去青藏铁路沿线观摩学习。第一天晚上安排在五道梁总指招待所休息,那里海拔4700多米,我到了那里走起路来总感觉头重脚轻,飘飘忽忽的,老是想吐,同行的总指领导说:“那是你有高原反应。”总指招待所里每个房间有两张床,每个房间里有一个大大的氧气瓶,从氧气瓶上分出的气管接到每张床上的氧气面罩内,晚上睡觉要吸着氧才能睡着。我因为是第一次到那么高海拔的地方,晚上就是吸着氧还是头痛得厉害,一夜都没怎么睡着。第二天早上9点钟离开五道梁,继续向拉萨方向挺进,走的时候还是艳阳高照,不一会乌云密布,大雨、冰雹接踵而至。中午的时候,我们到达了青藏公路的最高点——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那里的地上竟然覆盖了厚厚的一层雪,四周一片银装素裹,俨然一派北国冬天的景象,一点夏天的影子也没有。晚上到了拉萨,看见市区人们穿着短袖走在大街上,马路边霓虹闪烁,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涌上心头。

2006年7月1日,是一个值得全国人民记住的一天,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青藏铁路建设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中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我们所承担施工的青藏铁路通信工程,是第一次在亚洲铁路建设中采用GSM-R移动通信技术,这项技术当时在世界范围内也还处于试验阶段。该技术在青藏铁路的成功运用,为中国铁路行车指挥系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此摆脱了铁路行车看地面信号的历史,实现了列车车载信号实时传送,为后来高速铁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光阴荏苒,一晃十年过去了,2016年7月1日就将迎来青藏铁路通车10周年的日子。2015年底,我去新疆红淖三工地时路过西宁,虽然没有下车,但是透过车窗看到气势恢宏的新西宁站,以及西宁市区高楼林立的景象,就能够感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十年来给青海、西藏两省区带来的巨大变化,作为一名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我无比自豪。

《铁道建设》报

\

▲图为胡文好(右)采用GPS进行发射塔选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