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十年 回看天路

新闻来源: 合肥晚报   发布日期:2016-07-01

 

○6月23日,五道梁公路道班的护路工人。

○雁石坪小镇,来自山东的大货车司机在吸氧。

○纳赤台火车站,护路工邱柏林和自己的同事在铁路边目送着一列火车经过。

○6月26日,拉萨大昭寺,几名游客在合影。

 

○6月24日,刚刚回家的护路队队员索多亲吻4个月大的女儿。索多是一名护路队员。

○护士丁太环和同事们为通天河大桥纪念碑献上哈达。

 

一大早,很少下雨的西宁市,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雨水对于西宁人来说,无论下在任何时候,无论下得大小,都是喜事。

西宁是祖国西部的咽喉要道。古称西平,汉时置郡。无论它叫西宁或是西平,都与边塞的故事有关。人们希望它能安宁平静,长治久安。

青藏铁路的起点就在西宁。青藏铁路分两期。一期工程西(宁)格(尔木)段始建于1958年,1984年建成通车。然而二期工程格(尔木)拉(萨)段却因为技术、气候、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始终不能开工建设。

直到上个世纪末,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国家正式将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提上日程。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反复的科学论证,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二期工程西(宁)格(尔木)段正式开工。

十万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进入高原。在这十万大军中,有一支诞生于抗美援朝硝烟战火中的功勋队伍:中国中铁四局。自诞生以来,中铁四局转战祖国的大江南北,参加了包括宝成、成昆、京九、徐州枢纽、芜湖小杨村枢纽在内的一大批铁路干线和枢纽车站的建设。

雪域高原,那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有着最让世人惊心动魄的风景。但那里也是生命的禁区。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到了昆仑关,如进鬼门关”、“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快归天”。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高原缺氧、常年冻土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1800多个日日夜夜,五度炎夏寒冬,广大青藏铁路建设者以敢于超越前人的大智大勇,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雪域高原上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新的丰碑,也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涌现了大批像高原“红景天”徐玉成,“生命守护神”丁太环一样的时代楷模。

青藏铁路通车了,人间的温暖和幸福从此送到了边疆。

那些筑路人像当年静悄悄地来一样,又静悄悄地走了。只留下天路和流传四方的青藏铁路精神。

如今,10年过去。回看天路,筑路人孕育的精神一直在传承、弘扬。

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始终让筑路者魂牵梦绕。于是,这群筑路人选择青藏铁路通车10周年这样特殊的日子,再一次从四面八方的建设工地,从西宁一路往西,往格尔木进发。看一看天路,走一走当年走过的路,再一次仰望高原圣洁的天,洁白的云,皑皑的雪和亘古矗立的昆仑山。

植被日渐稀少,黄沙漠漠、骤风四起,偶见的骆驼刺点缀着单调,柔和着枯燥和乏味。只有笔直的109国道通向远方,告诉人们此行的方向。

14个小时抵达格尔木,往西是南山口,这是青海往西藏的锁钥之地。

筑路人走走停停,经干沟(现甘隆车站),干沟隧道、雪水河大桥、昆仑桥隧道、纳赤台车站,直到西大滩才停止了脚步,结束一天的行程。

穿越海拔4678米的昆仑山口,经过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穿越海拔46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在海拔4700米的五道梁短暂小憩后夜宿长江源的沱沱河小镇。清晨再从长江源出发,经过通天河、雁石坪,翻越海拔5234米的唐古拉山口……

筑路人走走停停,在自己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合影留念,向身边的人讲述当年的故事,感叹环境的恶劣、彼时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流逝,感受10年天路带来的变化。

当他们看到历经10年风霜考验的青藏线,质量一如往昔,当他们看到藏羚羊、藏野驴悠然在铁路线边散步时,10年前的担心,都化作了时光酿成的酒,斟满每个筑路人的心房,在夜深人静时一饮而尽。

重返青藏线,这群筑路人带来了礼物,在雪水河大桥下,在通天河边,他们亲手立下10年前不曾立下的碑。

汉白玉碑身,刻着“伟大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万岁。”是的,精神万岁,伟大的青藏铁路精神万岁。

人们常说,人定胜天,这是人类对自然的豪迈,也是对自身力量的信任和崇拜。但无论是哪一种豪迈,哪一种信任,哪一种崇拜。这种力量的源泉都来自于人的精神。

10年回看,青藏铁路精神早已和青藏铁路一起,化为天路,化为丰碑,矗立在每个筑路人的心头。

许国江龙余本报首席摄影记者吴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