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14次“天路”之行,用唯美影像记录筑路人感动瞬间!

新闻来源: 中国中铁四局集团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2016-08-13

\

青藏铁路通车十周年,《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杂志等多家专业摄影报刊,将目光聚焦在雪域高原奋战五年并筑就“天路”奇迹的筑路人,从摄影的角度表达对筑路人的崇敬之情。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也是青藏铁路全程通车10周年,工作在铁路建设施工单位,多年关注一线的摄影家许国,拍摄于本世纪之初的这组《雪域筑路人》,遥望蓝天,也脚踏大地,从中不仅能看到筑路人在雪域高原的艰苦工作,还能感受到他们面临困难时所呈现的积极乐观、坚韧不拔,更见证了摄影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果。

——《中国摄影报》编者

《雪域筑路人》 ◎许国 图文

【许国简介】

中国中铁四局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部长,《铁道建设》报总编,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首届“十佳优秀青年摄影家”, 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职工艺术家”,中国摄影家协会百名“全国服务基层优秀会员”,安徽省古陶瓷学会会长。

大地东倾,江河奔腾不息,寻其源头,我久久地注视这片高原。

青藏高原,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一片古老神圣的土地。历史上,青藏高原只有牦牛可以出入自如。

美国旅行家保罗·索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快了在青藏高原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跨入新世纪,“天路”二期正式上马,筑路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怀着敬仰的心情,以朝圣的姿态小心翼翼地进入高原。

\

2001年7月,建设者在玉珠峰下集结。

\

2002年4月,工人踏雪倒运钢筋笼。

\

2003年5月,昆仑桥隧道掘进作业。

从2001年2月16日“天路”考察,到2006年7月1日铁路正式通车,我前后14次赴高原在雪域深处、蓝天白云间奔走,以镜头记录壮美河山和默默无闻的筑路人。

天路的美,掩盖不了筑路的艰难,世界屋脊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的环境、长年冻土的地质构造,使天路名副其实。

\

2003年9月,位于可可西里的清水河大桥混凝土浇筑作业。

\

2004年7月,错那湖车站土方作业。

\

2005年6月,海拔5000多米的大桥工地天天飘雪,在零下20℃的野外,工人们在烤火取暖。

当地民谣:“到了昆仑山,如进鬼门关,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快归天”。但筑路人一路前行没有停歇,我的快门也没有停歇。

2006年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顺利通车,贯通的高原铁路像一条大动脉,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带去新鲜的血液。

保罗·索鲁的话落了空。

\

2005年8月,工人们在养护路基。

\

2005年10月,来自安徽北部的小张在海拔5千米以上的唐古拉山特大桥工地挖基坑。

\

2006年3月,工人在拉萨河大桥工地倒运电缆。

评论 ◎巩志明

纪实与唯美,并非冰火

摄影师许国这组《雪域筑路人》再次让我想起了纪实摄影和唯美化表现的关系,我真切的认为,二者完全可以和谐统一,不是冰火两重天。

许国认为:“一个好的主题,必须通过画面的色彩布局,光影虚实等来表现。摄影所依赖的,绝不是玩弄肤浅的技巧和追求表面的花哨,而要用朴素、典型的画面语言,来感染读者”,我认为这段话的关键词是摄影艺术要通过画面语言来感染读者。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来,中国摄影评论都在刻意回避“艺术”这样一个简单的词汇,尤其是记录范畴的评论,从而“摄影就是摄影”,甚至“摄影就是纪实”的理念大行其道,有些偏激者甚至认为,纪实与唯美是无法兼容的,二者之间只有对立关系,没有统一关系。

最近侯登科的摄影回顾展让我们有机会再一次重新审视和定位传统意义上的作为纪实摄影家的侯登科,这种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很大一部分根据,是源于对侯登科作品中唯美主义的再认识和再挖掘。

作为当年山西群体的一分子的潘科这样说:“在山西群体中,只有侯登科能把农村的女人和孩子拍的由内向外散发着美,不是漂亮,是相互对视的平和,包含着人性的温暖,这是他注重体验、注重身份认同的结果,也是他的一种天分。”

在《雪域筑路人》里,真善美相互依存,共同伴生,彼此支撑。唯美的画面,可爱的筑路人,高原典型的风光特征,圆融柔和,让我们眼睛愉悦,内心感动。

摄影固然是“看一眼就可尽收眼底”的艺术,不像音乐不听到最后,你永远无法了解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但是,正是这“看一眼”,是非常不简单,要一眼摄魂、一眼夺魄,一眼魂牵梦绕,画面就必须经得起咀嚼,耐得住一看再看,厮守百年,那么摄影的内涵仅仅是有真,仅仅是有善,而缺失了美,恐怕是绝对不行的!

\

《中国摄影报》整版刊登《雪域筑路人》图文故事。

\

《人民摄影》整版刊登《雪域筑路人》图文故事

\

\

\

\

\

《中国摄影》杂志两个跨版4页\《中国之翼》四个跨版8页刊登《雪域筑路人》图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