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说:我在世界屋脊建“天路”

新闻来源: 中国中铁四局集团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2016-08-17

\

他们面对无言的雪山,他们亦无言,久久的矗立,不愿离去。
 

一转眼,青藏铁路通车已经10周年了,十年虽已过去,但那段建设雪域天路的燃情岁月仍然犹在眼前、历久弥新。

\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拉段正式开工。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近30家局级单位同台竞技,中铁四局作为青藏铁路建设的主力军,承建了二标和十五标、累计107公里的施工任务,约占总里程的十分之一。

这是中铁四局时隔40年之后再次参加青藏铁路建设。早在1958年9月,中铁四局的前身——西宁铁路局就接下青藏铁路西宁到格尔木段4005米的施工任务。该段工程含关角隧道3690米,是当时中国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

同月,西宁铁路局又承担了西宁到德令哈段的施工任务。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加上技术手段低下,工程建设举步维艰。到1961年,转由兰州铁路局接手,直至1984年,这一段铁路才正式开通运营。

\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筑路人用最原始的方式开山铺路。
 

工程未完之时,建设者奉命转战。但青藏情结扎根在了中铁四局人的心中。

进入新世纪,中央作出建设青藏铁路的重大决策,中铁四局被委以重任,承担了两个标段共计107公里的施工任务。

消息一出,全局上下群情振奋,各级组织层层发动,广大员工踊跃参战,纷纷写下请战书、决心书。辗转40年,新一代中铁四局人再上青藏高原,又一次扛起修建青藏铁路的重任。

一条标语,几块展示牌,站立的人群,空寂无声,却有无声的力量。
 

工程刚上马时,担任一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的我,在一公司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局青藏工指的第一项目队,负责南山口到纳赤台之间的施工任务。6月初,我带着项目队的工作人员,第一批挺进青藏高原,经格尔木西进,过南山口,寻找项目驻地,安顿队伍。直到6月底项目正式开工,才离开青藏高原回到安徽。

2002年3月,我调任局工会主席。当时正是我局青藏铁路二标进入铺轨施工和十五标开工建点的关键时期。4月初,局主要领导找我谈话,讲了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讲了四局当前正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考验,讲了参与这一伟大工程对青年干部成长锻炼的非凡意义。我当即义无反顾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挑起了局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的担子。

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刚刚还是艳阳高照,转瞬间就是乌云压顶,变幻无常的天气,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没过几日,我第二次踏上青藏高原,置身其中领略这块神奇的土地。

四月的青藏高原仍是一片冰天雪地,寒风凛冽,草木枯黄,抬眼望去,广阔的天地间难见一丝绿意。高原的天气极为善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不一会儿就是漫天飞舞的雪花。

在来青藏之前,经常听人说青藏高原人迹罕至、气候恶劣,很多地方属于人类“禁区”。“到了昆仑关,如进鬼门关”、“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快归天”,这些民谚就是对青藏高原的真实写照。而这个“禁区”,将是我未来几年内主要的活动区域。除对这块离天最近的土地怀有好奇心之外,我也深知,接下来我们将面临着许多未知的困难。


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筑路人把挖掘机等大型设备开上了昆仑山,并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让泰鲁口中的不可能成了可能。

凭心而论,我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人,越是身处困境,越是能激发自己的斗志和潜能。我深信,美丽从来都是属于勇敢的人、拼搏的人、吃苦耐劳的人和凌壮志而不屈苟的人。青藏高原是勇者的高原,是仁勇之师行进的高原,是中铁四局人建功立业、展现风采的高原。


从飞机上俯瞰青藏高原,高耸的山脉直插云端,山顶皑皑白雪终年不化。在青藏铁路建成之前,很多人坚信“铁路无法修到拉萨”的断言。
 

中铁四局承担的任务中,长达50公里的第十五标地处海拔4700多米的唐古拉山下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这片地方除了高山、湖泊、零星的草甸和野生动物,几乎荒无人烟。历史上,曾有不少探险家进入此地,少有人生还,“可可西里”也就成了人们印象中的荒凉、恐怖世界。


可可西里藏北无人区,这是一块被各国学者和专家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也是青藏铁路的途经之地。
 

为方便指挥施工,工程指挥部设在了海拔4750米的唐古拉山北麓的雁石坪。雁石坪位于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中心位置,这个边陲小镇,因为青藏公路成为了南北客商云集歇脚之地。选择雁石坪作为大本营,这里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和可开采大量铺路用的沙石料也是重要原因。


风卷战旗如画,中铁四局建设者在雁石坪取土场紧张施工。
 

也就是这个环境相对较好的雁石坪,天气变化无常,“十里不同天,一日有四季”,刚刚还是艳阳天,转瞬就是乌云密布,飘雪花、下冰雹完全出乎意料,一天温差最高能达35度左右。空气稀薄,沸点降低,水在80度就开锅,建点之初,想吃上一口热饭都是奢望。此外,高原的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5%左右,极为稀薄,很多员工刚上来时出现了高原反应,喘不上气、睡不着觉,有的还因为感冒引发了肺水肿、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病症。

初上青藏高原,最普通的“吃穿住用行”都成了问题。能不能呆得住、留下来?成了我们急需解决的第一个难题。

从抗美援朝战场一路走过来的四局人,无论走到哪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始终没变。我们这支队伍从江淮平原,从江南水乡,从东南沿海,突然来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经过海拔5000多米高寒缺氧的考验,经过狂风大雪的洗礼,经过孤独寂寞的关照后,大家便抹去了喜悦,继而又抹去了酸楚,以积极的心态掂量起往后的岁月。
 

项目部配备了氧气自制设备,建立起了工地制氧站,为员工健康保驾护航。

早年在修建青藏公路时,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官兵牺牲,代价巨大。项目上马之前,我们就提出了“零伤亡”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率先在全线创新开展了“三工”建设,以人为本,在工程指挥部设立了卫生院,每个项目队都设立了卫生所,每隔50公里配备高压氧舱,工地和宿舍都配有氧气瓶,每天强制员工吸氧至少两小时,关键地段每天吸氧8小时,并把抗高原反应药品分发到每名员工手中。


建设过程中,青藏铁路全线建立起了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施工现场设立卫生所或保健站,局级指挥部设立工地医院,守护员工生命健康。

为了让员工吃得好,我们在海拔较低的格尔木地区设立了食品加工和供应站,制作了几十个花色品种的主副食送到海拔高的各工地食堂。只需要简单加热,员工就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


青藏铁路沿线自然条件恶劣,有大群体、高海拔、作业时间长的特点,建设的后勤保证要求高。图为工地食堂在制作馒头等面食。

吃住行解决了,在高原最难熬的还是孤独和寂寞,项目驻地位于海拔高、通讯信号微弱的区域,而当时整个指挥部只有一部对外联系的卫星通话,为了缓解员工的思乡之情,我们向员工免费提供每月每人三分钟的使用时间,通过卫星电话向家人报平安、诉衷肠,员工称之为“温馨三分钟”。


青藏铁路沿途建立了高压氧舱和17座制氧站。施工期间,未发生一例高原病死亡事故,未发现人员鼠疫感染,堪称奇迹。

在这个远离现代文明、远离人群的高寒世界,除了时常光顾的风雪之外,书报成了员工最亲密的朋友,通常一本书从前往后、从后往前反反复复读了十几遍,连平时懒得看的广告都要一一阅览。


员工在工闲之余,下下棋、看看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每个项目队都配置了卫星电视,员工在工闲之余,喜欢挤在一起看电视,或者组织一场卡拉OK比赛,暂时忘记身在高原的烦恼,享受短暂的幸福时光。


员工组织卡拉OK比赛活动。
 

高原缺氧的缘故,员工无法向其他地区一样,通过拔河、打球等运动型的活动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既然“动”的不行,那我们就搞点“静”的,在各项目队开展读书交流和对联征集活动。活动发起后,便受到了员工的积极参与,不几日就收到了许多作品。“白天劳累,扯块白云擦把汗,爽!夜晚孤寂,摘颗星星点盏灯,酷”、“戈壁滩上过中秋,无花无草无怨悔;雪域高原筑天路,有苦有累有豪情”,这些由员工创作的对联,后来被媒体广泛传播,还上了语文教科书。筑路人铿锵有力的宣言,以苦为乐的精神,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白天劳累扯块白云擦把汗 爽!夜晚孤寂摘颗星星点盏灯 酷!
 

在中铁四局纵深100多公里的施工线上,有一座被世人称作“雄鹰飞不过的高山”,曾经阻挡住所向披靡、英勇善战的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铁骑,这就是唐古拉山。这座海拔高达5200米、青藏线最高处的荒漠冻土带山脉,不生五谷杂粮,不长红花绿树,却战斗着一群像山一样坚韧、坦荡和豪放的筑路人。

在青藏的日子里,每天都要跟各种困难做斗争,物质匮乏、环境恶劣,但真正给员工带来最大障碍的并不是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而是人的意志和信念。

有一次,在我们赶往雁石坪建点的途中,汽车沿着青藏公路一路南行,海拔在不断升高,车内随行的同事有的就开始紧张起来了,甚至面露苦色直说“快不行了”。恰巧车辆经过一块石碑,上面写着3000,我告诉他们“这才3000米嘛,你们看上面写着呢”,大家看了看石碑,刚才还在说“不行了”的同事,立马轻松了许多,似乎“高原反应”不那么强烈了。后来,车辆继续南行,海拔继续升高,又有人开始说身体难受了,就直接把氧气管插入鼻中,猛吸了几口氧气后,说舒服多了。顺利到达目的地后,我笑着告诉他们两件事:一是石碑上的3000不是海拔高度,是里程碑,当时海拔已经接近5000米;二是插入鼻中的氧气管,根本就没吸出来氧,因为氧气瓶没有打开。

后来,这次经历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同时,也给了我许多启发。让我认识到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要把精气神给提起来,精神的力量,能让我们承受住各种魔鬼般的考验。

“青藏高原党旗红”党建主题活动,激发了共产党员的工作热情,在最关键的时刻、最重要的岗位、最危险的地方,身先士卒的共产党员起到了模范引领作用。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这是我们在青藏举行的全线首个党建主题活动“青藏高原党旗红”的活动口号,通过“党员先锋岗”、“创岗建区”、“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等党建子活动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管在施工现场还是在项目驻地,随时随地都能看到鲜艳的党旗在猎猎飘扬;在最关键的时刻、最重要的岗位、最危险的地方,到处都有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

修建通天河特大桥时,因上游突降暴雨,汹涌的河水冲开施工大坝,涌向承台模板,党员张建忠、李山影带头跳入冰凉刺骨的河水中,在湍急的河水中筑“人墙”、打木桩、填沙袋、排积水,奋战三小时,堵住了缺口,保住了承台。

被大家誉为“生命的守护神”的工地医院护士长、党员丁太环,是唯一一名参加十五标建点的女员工,在没水、没电、没有取暖设施,连基本住宿条件都满足不了的情况下,她和同事仅用了17天就建起了设施较为完备的工地医院,她本人两次因为过度劳累而晕倒。

被誉为“生命守护神”的丁太环到工地寻医问诊,保障一线员工生命健康。
 

第六项目队副队长、党员徐玉成,在昆仑河4号大桥浇注混凝土施工中,连续三天两夜坚守现场,累倒在工地,被誉为高原上的“红景天”。徐玉成对自己的工作,要求近乎苛刻,这让工友们很是佩服,工友们纷纷以他为榜样,以同样高昂的精神奋战在高原上。

像他们这样坚守信念、无私奉献、挑战极限、拼搏进取的英雄事迹,在青藏线上还有很多很多,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当先锋、打头阵,带领参建员工“决战在高原、建功在高原、立业在高原、奉献在高原”,为推动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到施工现场慰问、祈福,为我和同事们献上了哈达。
 

2004年担任局党委书记后,我仍兼任着青藏铁路指挥部指挥长一职,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时,我坚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多次前往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协调指挥施工生产,并到医疗站点、员工食堂、工班宿舍了解情况,慰问员工,调研项目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青藏高原党旗红”党建主题活动的显著效果,坚定了我在全局推广活动经验的想法,经过多次调研、分析和总结,最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党建主题品牌活动。“青藏高原党旗红”这一党建经验也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所关注,其活动机制也成为了全局乃至系统内诸多兄弟单位新形势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范本。

2006年7月1日,十余万筑路大军在青藏高原奋战1800多个日夜后,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正式通车了。


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庆典上,我和同事们挥手欢呼庆祝通车,这是对过去五年艰苦奋战的作别,也是对青藏铁路沿线居民美好明天的期待和祝愿。这一刻的辉煌与梦想,十年来,一直萦绕脑海。

青藏铁路作为中国铁路建设的一面旗帜,蕴涵了太多的意义,这面旗帜不管是对于青藏高原、对于中国铁路、对于集合在这面旗帜下的每一个群体和个体,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青藏铁路的建设到底有多苦,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我想,参建青藏铁路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英雄,是好汉,因为他们在这里透支着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用精神的力量与高原的海拔日复一日的殊死较量。他们都在奉献着精力体力和聪明才智,都在或多或少地牺牲着对家庭的责任,对亲人的眷恋……

在这离天最近的世界屋脊上,中铁四局人用行动诠释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这种精神从青藏延伸到全国,成为了中铁四局人的精神指引,其丰厚的精神内涵也成为了中铁四局企业文化的宝贵财富,为企业改革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青藏铁路通车十年了。这十年来,关于青藏精神的话题一直没有断过,两万多名中铁四局员工在青藏铁路精神的指引下,挑战极限,勇创一流,扛起了国家基础建设的主力军大旗,打造了“中国中铁四局”的响亮品牌。继青藏铁路后,又参建了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F1国际赛车场等一批世界知名工程,参建了京津城际、合宁客专、京广客专、合武客专、沪宁城际、京沪高铁、京福客专等“四纵四横”高铁网的所有干线建设和绝大部分重大铁路工程,建成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一大批铁路枢纽,参建了国内30多个城市的地铁工程以及一大批公路、市政、房建等重点工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建起了一项项精品工程,树起了座座建筑丰碑。


“党旗飘扬杭州湾”党建主题活动。

这十年来,我们大力弘扬青藏铁路精神,总结借鉴“青藏高原党旗红”活动成功的经验,开创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局党委深入开展了“党旗飘扬杭州湾”、“高扬党旗、建功宜万”、“客运专线党旗红、中铁四局争先锋”等系列特色党建活动,并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探索推进区域党建、农民工党建、幸福企业建设,形成了全局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作用突出的良好局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和动力支持。


这十年来,我们大力弘扬青藏铁路精神,激励全局广大干部员工“勇于争先、永不满足”,促进了企业跨越式发展。全局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从2005年的“双超100亿”增长到2015年的“双超600亿”,以平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企业总资产由127.8亿元增长到487.5亿元,相当于再造了3个中铁四局;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中国中铁系统前列,18次位列铁路信用评价A类企业,成为中国中铁系统名副其实的标杆企业。

无论是在过去的十年,还是在今后开拓创业的漫漫征途,青藏铁路精神都是引领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雪水河大桥旁边立下“伟大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万岁”石碑,时刻铭记青藏铁路精神。


新时代提出新挑战,新目标呼唤新作为。当前,中铁四局正处在发展的新起点上,正在向建成一流现代化企业集团的目标奋力迈进。



建设青藏铁路,我们孕育出了“青藏铁路精神”,这一精神还将继续指引着我们去建设幸福企业。

这一目标,把中铁四局人带向了又一个“青藏高原”,在实现发展目标的道路上,仍需要经受过各种严酷的考验,需要承受各种意料之外的压力,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豪迈,创下一个又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