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之

时间:2019-04-04 来源:中国中铁四局集团

张静之(又名张昆山),男,汉族,生于1913年,祖籍山东,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宁安镇。在本县毕业后,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1930年转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读书期间,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34年因躲避北平反动当局的追捕,遂前往日本,在东京明治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半年后回国。1935年至1937年,在北平参加救亡反帝大同盟工作。

历任抗大教员、科长、抗大总校四大队政治部主任,牡丹江军区政治部主任,松江省、绥宁省政府副主席、主席,衡阳铁路局副局长,铁道部工程总局副总局长,铁道部华北铁路工程局、第四工程局局长等职。

张静之早在学生时代就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在国民党实施白色恐怖的地区,他秘密从事进步活动。1930年至1934年,他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散发传单,先后三次被捕入狱。1936年12月。他在北平参加了东北“救亡总会”,积极从事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他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革命道路。“七•七”事变后,他受中国共产党的派遣,随党的地下工作者以“学兵队”公开身份到国民党石友三的部队做秘密统战工作,先后担任政治处主任、政治部宣传科长,在极其复杂的局面下开展工作,争取抗日力量。

1939年1月,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他随党的地下工作者一同脱离国民党石友三的部队,通过重重封锁线,艰苦跋涉,于7月底到达革命圣地延安。从此,在革命队伍这所大学校里,他开始系统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培养和教育。1940年至1945年。他在部队从事政治工作,先后担任政治教员、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

抗战胜利后,为建立东北革命政权,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945年11月,他被派往东北开展工作。在组建地方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发动群众、巩固革命政权等工作中,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1946年4月,绥宁省人民政府成立,他被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担任省人民政府主席。

全国解放后,1949年7月,他根据工作需要,转业到铁路工作,担任粤汉铁路局(后改为衡阳铁路局)副局长。在抢修粤汉铁路及恢复旧线工程中,先后于1949年、1950年两次立大功。1962年底,铁道都成立华北铁路工程局,他出任第一任局长。1963年8月,河北省遭受历史上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京广铁路石家庄至沙河段线路、桥梁、站房严重被毁。水灾发生后,在没有接到上级抢修命令前,他就主动深入实地查看灾情,掌握第一手资料。铁道部京广抗洪的命令下达后,他迅速组织队伍赶赴现场,人员、机械、物资设备24小时全部到位。为确保抢修任务如期完成,他亲自制定抢修方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亲临抢险第一线,不分昼夜坐镇指挥。经过全体参战将士的艰苦奋战,9月15日铺通便道,在抗洪中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胜利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40天抢通京广线的指示,受到铁道部的表彰。在他任局长两年多时间里,华北铁路工程局先后完成了牙林西线、礼古线、詹东线、乌达盐湖专用线、南堡盐场专用线、津剑线等6条新线铁路建设施工任务。局连续两年获得铁道部基建总局系统流动红旗。

1965年,张静之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驻越南民主共和国工作组组长。其间,正值越南抗美斗争,为支援越南人民的正义事业和建设,他带领工作组成员,在环境十分艰苦、情况十分复杂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忘我工作,先后优质地完成了克夫至太原、同模至本施两条新线建设和友谊关至河内、同登至克夫两条旧线改造工程及同模机务段、同模发电厂、良山车辆段等项目的援建任务,为越南人民争取抗美斗争的彻底胜利和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67年,他荣获胡志明主席授予的一级战功勋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 张静之于1967年4月从越南回国汇报工作时,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1968年11月23日,含冤去世,年仅55岁。后经党组织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