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四局_壮丽70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

中国中铁四局

七十载风雨兼程 筑路人不忘初心

时间:2019-09-27 来源:中国中铁四局集团

建国70周年,祖国披荆斩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从贫困弱小到在国际舞台上舞出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新时代,有多少人不忘初心,像影子追着光芒一样付出了全部的青春和梦想。新时代属于每一个努力着的人,也必然不会辜负每一滴努力的汗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这样一群人,哪里没有路,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何时列车疾驰而过,那一刻就目送他们离去的背影。他们就是筑路人,他们誓将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纵横交错的脉络,誓将天堑变通途。

我的爷爷是祖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筑路人。那个时代,爷爷他们晚上住的地方就是临时搭建的,睡的是很多一起的“大通铺”,而且除了被子还要盖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塑料布。爷爷说:“别看这个塑料布,这可比被子管用。而且呀,人多,挤一挤也暖和些。”

爷爷参建的丰沙铁路是继京包铁路之后从北京去往冀西北重镇沙城、张家口的第二条通道,也是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之一。铁路在高山深谷中蜿蜒穿行,筑路人选择了成为关山万里远征人,就选择了四海为家。北方的冬天,天还没有亮,巡道的人就已经关上手电,结束了这项工作。

“这时候可不能乱动,要是急着像你这样又蹦又跳,搓手搓脸的话,耳朵可能就冻掉了”,爷爷叹了口气,摇摇头道,“那种冷啊,你们这一代孩子是不用再经历了。”虽然不能想象那种严寒的环境,但是听着爷爷如释重负的讲述,我似乎对“风餐露宿”有了新的认识。

爸妈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皖赣线。可能是经常听爸爸提起,对于这条铁路线,我从小就觉得很熟悉。地处皖南,山清水秀,竹林云海,依山而居,傍水而生的好风光,是我想象中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直到前两年,在爸妈的念叨下,我陪着他们重新去到他们挥洒青春的地方,我才发现,自己觉得熟悉的可能只是“皖赣线”这个名字而已。

作为建设皖赣线的第一批青年,他们用竹子固定在一起建成竹角板房,把大树的枝干简单修整做成床板。然而,南方的梅雨季节哪里是这群来自北方的青年经历过的——充满水汽的房间,潮湿的被褥,闷得喘不过来气的季节。那时候,他们的作业方式还是通过极其传统的手挑肩扛来完成铺设。几个年轻人一起,两两抬起一根枕木,或是一大筐铺路石,比比看谁走得比较快。干脆来个大汗淋漓,倒也能在这闷热的低气压中找到些力量。

休宁站、岩前站、北坑站,看着眼前那一栋栋随着铁路事业发展,已经被拆除,或者即将被载入铁路历史不复存在的小站,眼前很有画面感地浮现出一群青年跑着、跳着的身影,那里承载着太多那个时代像我父母一样的青年的回忆和梦想。

作为铁三代的我,如今也正式加入了中铁四局的大家庭。踏上父母走过的征程,我选择用路丈量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与新时代的筑路人一起扛起责任,共同构筑新时代的幸福企业。

七十年,我们迈着坚实的步伐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七十年,筑路人用青春和汗水铸造出纵横在广袤土地上的华美乐章;七十年,祖国跨越式发展的列车在历史的长河中呼啸而过。路漫漫,我们携手并肩,初心不改,不断以重新出发的姿态与祖国同行……(钢结构公司 牟一凡)